國新辦5月11日就“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介紹“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有關情況,并回答相關問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盧景波和黃煒。以下是部分文字實錄。
叢亮:
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作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部署。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將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按照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堅定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是堅決扛穩保障糧食安全重任。二是切實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三是不斷提高糧食安全依法治理水平。四是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
一、關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叢亮: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回顧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時指出:“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十四億多人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深刻指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這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最精準概括。具體來講,可以用“三個更強”來加以佐證。
一是生產保障能力更強,“兩區”建設穩步推進,目前,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水平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糧食生產基礎將更加堅實。二是供應保障能力更強,政府儲備糧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和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儲備已經達到15天以上;各類糧食企業庫存處于較高水平,部分企業商品庫存較前些年明顯增加,再加上農戶手中存糧,全社會儲糧層次更加豐富,保障更加有力。三是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更強,各類企業年均收購糧食8000億斤左右,有效維護了種糧農民利益;政策性糧食投放精準有序,較好滿足了企業用糧需求;各地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糧食應急預案體系和工作機制,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和糧食應急保障企業數量持續增長。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保持市場總體平穩,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精心組織糧食收購;二是加強儲備吞吐調節;三是健全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
二、關于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
盧景波:
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已連續三年提高,早秈稻連續四年提高,之前中晚秈稻也連續三年提高。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是每斤1.17元,早秈稻1.26元,均比上年提高2分錢,中晚秈稻1.29元、粳稻1.31元和上年持平。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最低收購價政策,及時批復在符合條件地區啟動托市收購,加強對有關地方和企業的督促指導,進一步發揮好政策的托底作用,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三、關于加快構建與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叢亮:
到2022年底,全國共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6584家、應急儲運企業4846家、應急配送中心3542家、應急供應網點56495個。應急加工能力每天可達到164萬噸,能滿足全國人民2天的需要。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努力構建數量充足、結構優化、布局廣、管理精、調運快的國家糧食應急保障體系。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糧食應急體系。推動盡快完成《國家糧食應急預案》修訂,指導地方完善省、市、縣三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管好用好糧食應急保障企業資源,充分調動企業應急保供的積極性。二是補齊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短板。堅持“一縣一策”,充實網點數量、優化網點布局,推動網點全面覆蓋,補齊縣級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短板。堅持極限思維,持續提升大中城市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加強糧食加工能力區域協作、城市糧食供應預案制定和應急演練。聚焦特殊地區糧食應急保障弱項,加快構建多元化糧食儲備體系,夯實應急保供的物質基礎。三是抓好重點任務落實。指導各地科學構建省、市、縣三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加快實施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建設。加大力度推進國家與地方糧食應急保障資源優化整合,形成糧食應急保障工作合力。
四、關于推動節糧減損工作
黃煒: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基于自身工作職責,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節糧減損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在這里作個簡單歸納。一是抓為民服務減少收購環節損失。二是抓技術應用減少儲運損失。主要是采取措施推廣應用“四合一”儲糧技術,還有氣調儲糧、控溫儲糧等技術,改善儲存條件和儲存糧食質量,減少壞糧損失。新技術應用后,國有糧庫儲藏周期糧食的綜合損失率降到1%以內。運輸環節開發應用鐵水聯運接卸、運輸專用車、散糧物流裝具等技術裝備,減少糧食運輸損耗。三是抓適度加工減少成品糧生產損失。
切實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需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從業者、消費者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我們作為國家主管部門會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抓好這方面工作。同時利用這個機會,也希望媒體朋友在這方面多幫我們做宣傳、引導,讓我們一起共同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更好端牢“國人飯碗”。
五、關于我國大豆市場情況及增強大豆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的措施
盧景波: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豆供應安全,近年來在生產、加工、儲備、貿易、進出口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對擴種大豆油料、實施種業振興等作出專門安排,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大豆供應綜合保障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國大豆市場供應有國產和進口兩個來源渠道,兩者在功能用途、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等方面都有一定區別。國產大豆主要用于食用,做豆制品、豆漿、豆腐等,年消費量在1300-1500萬噸,國內產量完全能夠滿足這方面的需求;進口大豆主要用作榨油和飼用,榨油以后的豆粕用作飼料生產原料??傮w來看,當前我國大豆市場情況可以概括為“兩個充足、一個平穩”,也就是:國產大豆供應充足,進口大豆糧源充足,市場購銷總體平穩。從國內看,2022年我國大豆產量創歷史新高,超過2000萬噸,滿足食用消費后還有500萬噸左右節余,市場供應有充分保障。從進口看,全球大豆供求關系比較寬松。有關國際機構預測,2022/23年度全球大豆產量約3.7億噸,創歷史新高;消費量3.66億噸,產消結余300多萬噸,為我國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滿足國內消費打下了良好基礎。從市場購銷看,新豆上市后,收購工作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勢頭。3月底大豆旺季收購工作就結束了,主產區入統企業累計收購新豆418萬噸,同比增加171萬噸。同時,前期有關部門在黑龍江、內蒙古大豆主產區啟動了新季國產大豆收購工作,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
為增強大豆消費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國家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擴大產能;二是促進加工;三是合理消費;四是穩定進口,加強國際合作。
六、關于切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的措施
盧景波:
今年我們又組織開展“強監管嚴執法重處罰行動年”活動,推動糧食監管工作再上新臺階。一是加大力度,強化糧食流通全鏈條監管,聚焦糧食流通重點環節和收購高峰等關鍵節點。二是創新方式,提升監管效能。三是嚴查快處,保持嚴管重罰高壓態勢。
七、關于優質糧食工程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叢亮:
重點是兩方面工作:一方面,以建鏈補鏈強鏈為抓手,積極拓展糧食產業發展空間。比如,安徽省阜南縣以發展優質小麥產業為切入口,推動訂單農業從35萬畝拓展到60萬畝,每畝助農增收200元以上。目前“阜南樣板”已經推廣復制到全國323個縣,發展優質糧食訂單超過1000萬畝,帶動小農戶近190萬戶、農民合作社3400多家,有效實現助農增收。另一方面,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通過樹立優糧優價導向,構建小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從根本上提高小農戶應對風險能力,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產業增值收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比如,浙江省湖州市,依托糧食儲備資源,完善“加工企業+國家糧庫+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作收糧,共享儲糧。帶動優質糧種植65萬畝,訂單收購26萬多噸,累計為農增收2億元,為糧食加工企業降低成本1.3億元,為財政減少損失1.7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調動各地政府發展現代糧食產業積極性,激發全鏈條市場主體的活力,探索糧食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模式;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和示范樣板,加大宣傳推廣復制力度,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八、關于科學儲糧、科技保糧
黃煒: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倉儲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儲糧技術總體處于世界較先進水平,糧食倉儲正在由“安全儲糧”向“綠色優儲”高質量發展階段躍升。針對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我把這幾年在儲糧方面的技術進步介紹一下。
一是“四合一”儲糧技術。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技術是國有糧庫儲存糧食的標配。二是控溫儲糧技術。淺層地能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糧食不容易壞,能夠有效減少糧食損耗,特別是保證糧食品質,目前這方面全國應用控溫儲糧技術的倉容已經超過了1億噸。三是氣調儲糧技術。通過向氣密性良好的密閉糧倉或者覆膜糧堆充入氮氣或者二氧化碳等,營造低氧環境,延緩了糧食品質的劣變。目前氣調方面的技術應用全國倉容有3500萬噸。四是橫向通風技術。將糧庫通風道安裝在倉庫墻壁上,使得氣流橫向穿過糧堆,減少因通風水分流失造成的品質下降。通風條件不同,糧食水分減少的不一樣,通過這樣的技術來解決問題。五是信息化技術。通過無線射頻、新型傳感器、遠程監控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糧倉糧情的實時監測。有時糧溫升高了,中間長蟲了,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的手段,就處理不及時,電子化技術的應用,也有利于糧食的儲存。六是蟲霉防治技術。除了原來的糧食害蟲燈光誘捕設備以外,現在有很多的惰性粉、生物藥劑,可有效降低儲糧害蟲危害風險。有些新技術還沒有到應用階段,如果有消息我們會及時向記者朋友公開這些情況。
九、關于糧食安全責任黨政同責的要求
盧景波:
目前,壓實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有關辦法已經出臺。在考核中將突出四個重點:一是突出責任細化。除了考核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具體責任外,還將黨委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領導責任細化實化,充分體現“黨政同責、齊抓共管”。二是突出系統觀念。將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一并考核,推進多環節協同保障,促進生產要素組合在各環節有機銜接、有效暢通。三是突出考核重點。按照問題導向、從嚴考核的總要求,科學設置考核指標和分值權重,對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種植結構調整等重點事項,設置“一票否決”項,明確考核“紅線”,守住安全底線。四是突出激勵約束并重。明確對耕地保護和保障糧食安全實行重大創新性措施,并取得明顯成效的?。▍^、市)給予適當加分獎勵。
今年是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情況的“首考”之年。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從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高度,按照有關辦法規定,加快考核部署、嚴格開展考核,切實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耕地保護和保障糧食安全責任,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確保14億多人的飯碗端得穩、端得牢。
十、關于鎘超標大米和真菌超標小麥等的糧食質量安全問題
黃煒:
這里先告訴大家一個總體性的結論,從2006年開始,每年政府都組織收購和儲存環節糧食質量的風險監測,我們掌握的情況,我國糧食質量整體情況是良好的,不管是收的環節還是儲的環節,總情況是安全的,請大家放心。記者朋友提到的問題,是由于受土壤水質污染,氣候環境變化等原因造成的,關鍵是怎么應對。因此對于這方面工作,政府高度重視。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最嚴”要求,工作主要是抓監測,抓檢驗,如果發現有這樣污染的糧食要及時有效的處置。目的就是一個,要確保被污染的糧食絕對不容許進入口糧市場,這是我們工作的最終目的,也是一條紅線。
一是監測關口前移。二是嚴格質量檢驗。三是堅決分類處置。在收購環節,發現受污染糧食后定點收購、專倉儲存、全程監管,不能和其他一般流通的糧食混在一起,要進行封閉式管理。儲存環節,按照使用用途,比如工業方面的應用,要定期、不定期開展儲糧質量抽檢,準確掌握糧食質量情況,堅決做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絕不允許流入口糧市場和食品生產企業。四是加強黨政責任落實。將相關工作納入黨政同責考核,這是重要指標,如果有問題一票否決。請大家盡管放心,在這個問題的管理上,政府的態度是堅決的,絕對不允許被污染的糧食進到口糧市場、進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十一、關于今年夏糧收購工作及小麥開秤價走勢
叢亮:
去年以來,地區沖突、極端天氣、資本炒作等多重因素,導致國際小麥市場持續震蕩運行,國內小麥連年豐收,產需平衡有余,庫存處于較高水平,口糧絕對安全,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目前調度情況看,今年小麥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目前長勢較好,有望再獲豐收,預計新小麥開秤后價格將保持平穩態勢。目前看,小麥、早秈稻市場價格明顯高于最低收購價水平,預計啟動托市收購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將加強市場監測會同有關方面在符合條件的地方及時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切實發揮政策托底作用,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謝謝。(根據國新網整理)